Search

#街頭靈魂培根🇺🇸🥓
「抗爭暴動,還有心情煎培根?」全美反警暴示威延燒,白宮也一度因為失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街頭靈魂培根🇺🇸🥓
「抗爭暴動,還有心情煎培根?」全美反警暴示威延燒,白宮也一度因為失序的暴動局面而氣氛緊張。一系列為喬治.佛洛伊德(George Floyd)警暴死亡的抗爭,有的採取和平非暴力的示威、也有的傳出暴力衝突事件。不過也有像照片中的畫面這樣,令人感覺「黑色幽默」的場景——示威者借用暴動點燃的街頭之火,順手煎起了培根。但之所以是培根,未必是隨手亂取的食材,而是和過往黑人與警察之間的仇恨撕裂有關。

作為美國常見食物的「培根」,是一種極為大眾化、少有階級區分的食材。而對於非裔美國人而言,培根也是南方靈魂料理(soul food)中的要角之一,高油高鹹的滋味同時鑲嵌了家庭生活的記憶。

然而餐桌上的培根,有時也會從黑人的口中變成危險的字眼。至少在2013年「黑人的命也是命」(Black Lives Matter)、抗議警察種族暴力的示威運動爆發後,就漸漸有黑人將「培根」一詞改編成了抗暴口號:

「豬包毯、把他們當培根來煎!」(pigs in a blanket, fry 'em like bacon)

這裡說的「pigs in a blanket」就是點心小吃豬包毯,用麵包(有的靈魂料理版本會用鬆餅)夾香腸或熱狗,雖然不是美國南方原創,卻同屬庶民飲食記憶的角色。只是這句口號說的豬肉、培根,其實就是意指美國警察——特別是對黑人施暴的白人警察。

但是這句口號在2015年卻引起了警察的不快,當時明尼蘇達州的警察就認為,「把他們當培根來煎」的說詞太具攻擊性,有可能會引發民眾反過來對警察施暴,或加深警民之間的矛盾仇恨。特別是當時傳出幾起針對警察的襲擊致死案,似乎又坐實了外界對示威暴力的憂慮:「難道警察的命就不是命?」

儘管當時多數的BLM運動抗爭者,都表示並沒有「真的如字面上說的要向警察報復」,而比較像是遊行示威表達對警察憤怒的口號;但包括《Fox News》等保守派媒體,放大強調BLM運動時常使用攻擊性字眼,讓黑人民權運動的「暴徒」罵名如影隨形。

「比起這些口號,警察不是應該更該關心佛格森、辛辛那提、巴爾的摩...這些地方受害的黑人嗎?」BLM運動的組織者之一特納(Rashad Turner)向《美聯社》表示。諷刺的是,警察擔心自己受到暴力對待,也一如美國許許多多黑人的反射性恐懼一樣——會不會下一個被殺的是我?

煎培根成了黑人抗爭運動裡針對警察的術語,雖然今年5月在白宮外出現的街頭培根,拍下畫面的《路透社》並未特別訪問到當事人的用意為何,但是放在一路以來的抗爭脈絡裡,就能明白其中意有所指。

但也正如黑人民權運動超過半世紀以來的困境相似,暴力化、過激化的標籤,都讓黑人與白人社群的鴻溝加深、互信破裂。一道成功的靈魂料理,本來就不會只有單一菜色、單一口味,它需要各種材料和烹調技術的巧妙融合與搭配,難解的種族議題或許也是如此。



photo credit:Reuters/5月31日,白宮外的抗爭者街頭煎培根(真的是培根)。

#黑權培根 #黯然銷魂 #宵禁宵夜 #美國 #黑人 #暴動 #抗爭 #培根 #bacon #GeorgeFloyd #BlackLivesMatter #black #soulfood #protest #WhiteHouse #Trump #ICantBreathe #國際新聞 #udnglobal #轉角國際


Tags:

About author
《轉角國際》將「國際事件」解構成點、線、面,三種衡量向度:「點」,是傳統想像中的「國際新聞」,回應彼地所發生的種種即時大事;「線」則延伸於點,藉由新聞來解讀宏觀的世界局象;「面」,才是所謂的「國際觀」,除了掌握訊息脈動外,對於我們身處的世界,也能具備獨立思考、提出自我觀點的能力。 點、線、面,三者串連,《轉角國際》期望能拉起那條「線」—在新聞之後,拉起脈絡;在趨勢之前,集結觀點。 比起展示「國際觀的高度」,我們更希望《轉角》的轉動能「碾平」眼下國際報導的種種資訊門檻,與讀者們一同尋找那塊屬於自己的「國際視角」——至少至少,我們端出來的不會是冷門毒藥。 這裡是udn,我們是《轉角國際》。
作一扇看懂世界的窗。
View all posts